一、供电公司设备管理系统的概念
供电公司设备管理系统(Power Supply Equipment Management System,PEMS) 是面向电力行业的专业化数字化管理平台,以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整合物联网、大数据、移动应用等技术,实现电力设备从规划、采购、安装、运行、维护到报废的全流程数据集中化、标准化管理。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状态可视化、流程规范化、调度智能化,提升设备可靠性、降低运维成本、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二、供电公司设备管理的痛点
传统设备管理模式下,供电公司面临五大核心痛点,制约运维效率与电网安全性:
1.信息分散与数据孤岛
问题:设备信息散落在纸质台账、Excel表格、独立系统(如SCADA、GIS数据未互通)中,跨部门数据共享困难,查询效率低。
案例:新员工接手设备时,需花费数天向老师傅请教历史故障和维护要点,缺乏集中化电子档案。
2.被动维修与非计划停机
问题:依赖“故障后抢修”模式,缺乏预防性维护机制,设备突发故障(如变压器绝缘击穿)导致非计划停机,停电时间占比超60%,维修成本比预防性维护高30%-50%。
3.流程混乱与响应滞后
问题:报修依赖电话、微信等非标准化渠道,派工无优先级划分,维修进度难跟踪(如“报修后不知责任人与处理时效”)。
案例:配电变压器故障后,因派单延迟、备件库存不清,导致抢修人员往返仓库3次,停电时间延长4小时。
4.备件管理“两极化”
问题:备件库存要么积压(如某型号断路器存放5年未用,占用资金),要么短缺(如关键电缆接头缺货,故障无法及时修复),缺乏动态预警与联动机制。
5.数据割裂与决策盲目
问题:运行数据(负荷率)、维护数据(维修次数)、成本数据(备件费用)未关联分析,设备更新、维护计划制定依赖“经验判断”而非数据支撑。
三、供电公司设备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
乾元坤和供电公司设备管理系统通过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与标准化流程引擎,实现各环节无缝衔接,覆盖五大关键流程:
1.设备入库与台账建立流程
触发条件:新设备到货验收后,由物资部门发起入库申请。
流程步骤:
信息录入:录入设备型号、技术参数、供应商、采购合同等,生成唯一“数字身份证”(含二维码/条形码);
档案关联:上传设计图纸、说明书、调试报告,形成“一机一档”;
状态标记:系统自动标记设备状态为“在库”,等待安装投运。
2.运行监控与异常处置流程
触发条件:设备投运后,实时采集运行数据(如温度、电流)或人工上报异常。
流程步骤:
数据采集: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或人工巡检录入数据,系统自动比对阈值;
异常识别:超出阈值时生成“预警事件”,推送至运维负责人;
处置闭环:负责人确认后生成“消缺工单”,跟踪处理进度直至状态恢复,自动记录至设备档案。
3.预防性维护计划执行流程
触发条件:基于设备类型(如变压器)、运行时长(如累计1000小时)或状态评估结果自动触发。
流程步骤:
计划生成:系统根据预设规则(如“每3年油色谱分析”)生成任务,关联备件与标准作业指导书;
工单派工:自动分配任务给责任人,推送维护时间、地点、工具清单;
结果反馈:维护完成后上传检测数据(如油样报告),系统更新设备健康评分并关闭工单。
4.故障抢修与资源调度流程
触发条件:设备故障跳闸或用户报修(如“小区停电”)。
流程步骤:
故障定位:结合GIS地图、配网拓扑和智能电表数据,自动定位故障点(如“XX路电缆中间接头短路”);
资源调配:查询附近备件库存(如“3公里内仓库有同型号接头”)和运维人员位置,优先派单给最近团队;
过程跟踪:实时更新抢修进度(如“已到达现场”“备件更换中”),恢复供电后自动生成故障分析报告。
5.设备报废与处置流程
触发条件:设备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如20年)或经评估无法修复(如绝缘老化超标)。
流程步骤:
报废申请:提交检测报告、故障记录等材料,发起审批流程;
合规审核:财务部门评估残值,环保部门审核处置合规性(如SF6气体回收);
状态更新:审批通过后标记设备为“已报废”,注销台账并归档历史数据。
四、供电公司设备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
乾元坤和供电公司设备管理系统围绕“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智能化运维”,构建六大核心功能模块,覆盖设备管理全场景:
1.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核心功能:覆盖设备从“规划”到“退役”的完整流程,包括规划采购(需求提报、招标合同、供应商信息)、安装调试(到货验收、进度跟踪、电子档案生成)、运行维护(运行数据、维护记录、技改升级)、报废处置(残值评估、环保合规审核)。
2.运行监控与状态预警
核心功能:实时监测设备状态,提前识别异常:
数据采集:接入变电站、输电线路、配电设备的关键参数(如变压器油温、GIS设备SF6压力、电缆接头温度);
智能预警:基于阈值(如温度>85℃)或AI算法(趋势分析、异常检测),自动识别过热、绝缘老化等隐患,通过弹窗、短信推送预警;
可视化监控:通过电子地图、3D模型标注设备状态(“正常/预警/故障”用不同颜色区分)。
3.维护管理与工单调度
核心功能:规范维护流程,提升运维效率:
预防性计划:根据设备类型(如变压器每3年油色谱分析)或状态评估结果,自动生成维护计划(月度巡检、年度大修);
工单全流程:将任务转化为标准化工单(含任务描述+负责人+工具/备件清单),通过移动端派发给运维人员,跟踪接收-执行-反馈全流程;
记录存档:自动保存维护数据(检测结果、更换部件型号)至设备档案,实现可追溯。
4.故障诊断与应急处置
核心功能:快速响应故障,缩短停电时间:
故障定位:支持人工上报故障(附现场照片/视频)或自动接收保护装置、SCADA系统故障信号(如线路跳闸),结合GIS地图定位位置;
知识库辅助:内置历史故障案例(如“变压器瓦斯保护动作处理步骤”),辅助快速判断故障类型;
处置跟踪:记录故障从上报、派单、抢修到恢复供电的全流程时间节点(如“故障15分钟内派单,2小时内恢复”)。
5.备品备件管理
核心功能:优化备件库存,避免积压或缺货:
库存监控:实时记录备件名称、型号、数量、存放位置,设置最低库存阈值(如“断路器触头剩余5套时预警”);
需求预测:基于故障率、维护计划和历史消耗数据,预测未来备件需求(如“迎峰度夏前补充10套冷却风扇”);
联动调度:维修工单提交时自动检查备件库存,不足时触发采购申请,确保抢修资源可用。
6.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核心功能:基于数据驱动管理决策:
健康度评估:通过运行年限、维护频率、故障次数生成“设备健康评分”(1-10分),识别高风险设备;
效率分析:统计工单平均处理时长、人员工作量、维护成本占比,优化资源分配(如“某区域运维人员负荷过高需增派人手”);
投资决策:基于设备老化趋势(如“运行15年以上变压器故障率上升30%”),提出更新建议(如“优先更换#3变电站1号主变”)。
五、供电公司设备管理系统的应用场景
乾元坤和供电公司设备管理系统在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落地,解决实际运维难题:
1.变电站设备集中管理
场景背景:变电站设备密集(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传统人工台账易出现信息滞后。
系统价值:通过“数字档案”集中管理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运维人员扫码即可查看技术参数、历史维修记录、实时运行状态(如“主变油温75℃,负荷率60%”),新员工3分钟掌握设备情况。
2.输电线路智能巡检
场景背景:输电线路跨山区、河流,人工巡检效率低,难以实时掌握覆冰、杆塔倾斜等状态。
系统价值:结合无人机巡检或在线监测装置(覆冰传感器、图像识别摄像头),将导线温度、弧垂等数据上传至系统,自动识别隐患(如“#23杆塔绝缘子破损”),生成巡检工单并推送GIS坐标+历史记录,指导运维人员快速处置。
3.配电网络故障抢修
场景背景:配电设备(环网柜、配电变压器)分布在城市各处,故障后需快速定位处置,否则影响居民用电。
系统价值:用户报修“小区停电”时,系统结合配电网拓扑图和智能电表数据,自动定位故障点(如“XX路10kV电缆中间接头短路”),调取历史故障记录(如“2022年曾因过热维修”)和附近备件库存(如“仓库有3套同型号接头”),指导抢修人员携带备件快速到达现场,缩短停电时间。
4.年度维护计划制定
场景背景:传统维护计划依赖人工经验,易出现“过度维护”或“维护遗漏”。
系统价值:基于设备运行年限、状态评分和历史故障率,自动生成年度维护清单(如“10台运行超10年的变压器需油色谱分析”“20条线路需无人机巡检”),结合人员、备件资源优化排期,确保计划有序执行。
5.设备采购与退役决策
场景背景:老旧设备更新需平衡成本与安全性,盲目采购增加成本,延迟退役则可能引发故障。
系统价值:通过分析设备健康趋势(如“某型号断路器近3年故障率上升25%”)、维护成本(年度费用占原值40%)和技术升级需求(需替换为智能真空断路器),为管理层提供采购建议(“2024年采购50台智能断路器”)和退役清单(“淘汰10台运行超20年的油浸式变压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总结
乾元坤和供电公司设备管理系统通过整合全生命周期数据与智能化技术,推动设备管理从“被动抢修”向“主动预防”、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核心支撑。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点击设备管理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