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个漆黑的夜里,他总能看见满身煤灰的父亲疲惫地推门而入。
多少次,汗水在父亲满是煤灰的脸上冲刷出一道道沟渠,却掩盖不住眉宇间骄傲的神情:这次我们班组产煤量又拿了第一。
父亲尽管只是个小小的井下矿工班组长,却因为“能思巧干”而屡屡带领小组挖出了最多的煤。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这个小小的荣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罗振的心中,那却是自小便在心中高高矗立的丰碑:“我一生都以父亲为豪”。
出生于1987年的罗振,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里最年轻的代表之一。11日中午,在忙碌的会议间隙,他向广州日报记者敞开了心扉:“父亲尽管文化程度不高,也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善于钻研、思考、创新,从小就扎根我心中,他是我心中的英雄。”
父亲自小埋下的种子,在年轻人心中已长成参天大树。在罗振和其他3位“90后”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一套价值约2500万元的大型进口自动化设备成功完成了国产化,成本仅花费约370万元,一举节省经费2100多万元。从此,企业不再需要花“天价”和等待漫长采购周期,在设备维护和养护方面再也不必受制于国外生产厂商。
这群年轻人用自己的青春,在粤北山区实践着科技创新带给传统企业的革命性变化。
窘况
大学毕业干体力活
“洋设备”水土不服难运转
赴京前,广州日报记者第一次在丹霞冶炼厂见到了罗振。在一个轰鸣的车间中,罗振正一丝不苟地检查设备运行参数,仔细记录每一个微小变化的数字。在近9年的产业工人生涯中,他便是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与机器设备为伴。
2009年7月,刚从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自动化专业毕业的罗振坦言自己就是个“雏鸟”,“初出茅庐,感觉充满希望却也有些迷茫,未来就是一个不确定的未知数。当时只觉得正在招聘人员的丹霞冶炼厂(简称丹冶)是个新厂,从国外引进很多先进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可以学到更多东西,成长得更快,便过来了。”
满腔热血在现实面前却被泼了一盆冷水。丹冶当时正处于建厂初期,工厂里还有很多正在建设的工地,生产、生活环境都十分简陋。“老实说,我心里有比较大的失落感。我的同学大部分都进了大城市的高科技企业工作。而我却到了山区工作,还是在一个传统的制造业工厂里工作。”
各种迷茫、犹豫、失落的情绪接踵而至。罗振进厂后被安排的第一个岗位,是剥锌员工。这是基层第一线的生产工,需要将锌碇从电解槽里剥离出来,需要很多体力的付出。身为一名大学生,却与最普通的工人一道干着体力活,罗振在经过一段迷茫期后终于确定:“既然这条路是自己选择的,那就要踏踏实实、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如今,丹冶是国内最大的冶炼企业之一。鲜为人知的是,其前身是仅年产2万吨锌锭的一家小冶化厂,规模小、设备简陋,因为不符合我国的产业政策,几近面临关停。罗振等人进入时,正处在企业转型升级大发展的关键时刻。
一套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动化生产设备陆续进入企业投入使用。但这些洋产品很快出现了“水土不服”。为了掌握新设备的使用方法,罗振和工友们连续5个月每天工作满12小时。但好几次,新设备都出现了故障无法运转。
革新
生产效率提高6倍多
设备成本只有进口产品15%
“对于我们冶炼企业来说,所有的设备组成了一套循环而封闭的系统,只要有一个节点‘罢工’,整个系统都会被迫停止运转,整个工厂的生产就会陷于停顿。长时间的停顿会造成部分系统的损坏,将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而当时要国外厂商技术人员赶过来,最快也要3-5天的时间,再加上检测、维修,从国外发送备件过来、重新启动生产,浪费了企业大量的时间成本。
心急如焚的罗振和同事们决定自己动手,3天3夜轮换着排障检修,好不容易才排除了故障。但各类故障如此反复几次,让企业和员工都不胜其扰,于是罗振便产生了国产化这套进口设备的想法。“每次设备一罢工,企业生产就陷入停顿,我们太受制于人了!”
说干就干,“80后”的罗振带着3名“90后”同事从零开始进行逆向测绘研究。“国外厂商不可能将生产图纸、核心参数、控制机理透露,我们仅有的就是一张模糊的示意图。”
罗振最初的动力就是不甘受制于人
几位不服输的年轻人开始了“930”生活——每天8时上班后,到21时30分才下班,连续7个月天天如此,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他们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拆解、测绘、设计、制图,设计电器自动化程序,各种草图堆得足有60多厘米高,终于在去年2月成功将这套大型进口设备完全国产化成功。
原来厂里一条生产线24人,一年生产锌锭2万吨;在这种新的国产自动化设备投入使用后,还是原来的24人,却可生产12.8万吨锌锭,生产效率提高了6倍多。同样的设备,从国外进口需要2500万元,而罗振等人国产化的设备成本仅370多万元。
心声
创新已成企业灵魂
“我庆幸生长在伟大时代”
谈及自己的成功,罗振认为离不开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在基层广泛而深入的实施。“尤其是近几年,创新在我们厂已经形成了浑厚的氛围。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一线工人,几乎每个人都在想着如何进行技术的小改造、小革新、小发明,生产流程优化等等。厂里成立了多个创新工作室,每个工作室有一个领军人物,带领骨干技术人员实施各种技术革新。可以说,创新已经成为我们企业灵魂之一。”
不仅是企业,政府对创新的重视也前所未有。去年底,地处欠发达地区的韶关制定出台了《韶关市推动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扶持办法》,对依托企业组建并获得科技部门批准的各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韶关市财政分别按市级、省级、国家级给予10万元、2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对依托企业建设并经科技部门认定的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该市财政分别给予300万元、8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等,给无数企业创新人才注入一剂“强心针”。
作为科技部支持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广泛的报告之一,《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7》显示——
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超越江苏,首次排名全国第一;5个一级指标中有3个位居全国第一。
在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广东共有38项牵头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国家级荣誉的背后体现了广东在科技综合实力、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全面跃升。从青山环绕的粤北山区到车水马龙的珠三角平原,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广东实现新旧动能接续的“转换器”,广东省已成为中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罗振及其企业的“蜕变”,正是广东经济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的缩影。
“很庆幸,我能生长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见证技术创新带给我们生产与生活的革命性变化。作为一名产业工人,我和伙伴们将努力实践创新驱动、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参与到中国的制造业品质革命中去。”
谈到最后,罗振欣慰地笑了:“我想,未来像我的父亲一般的中国产业工人,再也不需要像以前一样用大量体力甚至冒着危险去工作,他们应当是一群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用科技武装自己的新时代工人。”
温馨提示:欲了解更多关于企业资源管理的内容,请点击乾元坤和设备管理系统,或拨打13522956919、13522956919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