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维修管理多发生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即企业需要对设备进行日常的维护保养。同时企业需要就设备操作、维修、保养等专项工作进行岗位业务技术培训,尤其是大型的高精尖设备更需要培训合格后的人员进行维保,这些专业的人员要做到“三会四懂”,即会使用、会维保、会排除故障;懂结构、动原理、懂性能以及懂用途,总之,设备维修管理工作需要设置专人专岗。
设备维修管理概况
客观地讲,设备维修是各种技术行动与相关的管理行动相配合,其目的是使一个物件保持或者恢复达到能履行它所规定功能的状态。在汽车制造厂、机械厂、冶金厂、煤化工、钢铁厂、煤矿、建筑企业、食品行业等领域,设备维修管理是为了保持和恢复设备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而采取的技术活动,它包括维护和修理两个含义。
(1)设备修理,即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零部件会逐渐发生磨损、变形、断裂、锈蚀等现象。修理就是对技术状态劣化到某一临界状态或发生故障的设备,通过更换或修复失效的零件,对整机或局部进行拆装、调整等技术活动,使设备恢复规定的功能或精度,保持设备的完好。
(2)设备维护,是降低寿命周期费用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生产正常进行、提高经济效益的必不可少的措施。
总之,设备维修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生产的主体由人力向设备转移的今天,设备维修管理的好坏对企业的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设备维修管理阶段
设备维修管理阶段分为事后修理、预防维修、生产维修、维修预防和设备综合管理五个阶段。具体如下所示:
1.事后修理,即设备发生故障后,再进行修理。因为事先不知道故障在什么时候发生,缺乏修理前准备,所以事后修理停歇时间较长。而且还表现出修理的无计划性,常常打乱生产计划,影响交货期。事后修理逐渐被其它设备维修制度所代替。
2.预防维修
为了加强设备维修,减少设备停工修理时间,出现了设备预防维修的制度。预防维修类别分为大修、中修、项修、小修以及定期精度调整。
(1)大修,即工作量最大的一种计划修理。它是因设备基准零件磨损严重,主要精度、性能大部分丧失,必须经过全面修理,才能恢复其效能时使用的一种修理形式。
(2)中修,即工作量介于大修与小修之间,对中修的要求比大修低。我国在中修执行中普遍反映“中修除不喷漆外,与大修难以区分”。因此,许多企业已取消了中修类别。
设备维修技术实训
(3)项修项目修理(简称项修)是对设备精度、性能的劣化缺陷进行针对性的局部修理。
(4)小修小修是工作量最小的一种计划修理,以维持设备技术状态为主要目的。
(5)定期精度调整定期精度调整是对精、大、稀机床的几何精度进行定期调整,使其达到(或接近)规定标准。精度调整适宜安排在气温变化较小的季节。实行定期精度调整,有利于保持机床精度的稳定性,以保证产品质量。
预防维修便于做好修理前准备工作,使设备修理停歇时间大为缩短,提高了设备有效利用率。
3.生产维修
坦白讲,生产维修要求以提高企业生产经济效果为目的来组织设备维修。其特点是,根据设备重要性选用维修保养方法,重点设备采用预防维修,对生产影响不大的一般设备采用事后修理。这样,一方面可以集中力量做好重要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同时也可以节省维修费用。
4.维修预防
所谓维修预防,即指在设备的设计、制造阶段就考虑维修问题,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易修性,以便在以后的使用中,最大可能地减少或不发生设备故障,一旦故障发生,也能使维修工作顺利地进行。维修预防是设备维修体制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
5.设备综合管理
设备综合管理是基于状态维修是随着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出现而在生产系统上使用的,能够连续地监控设备和加工参数。采用基于状态维修,是把PLC直接连接到—台在线计算机上,实时监控设备的状态。这种维护系统安装成本可能很高,但是可以大大提高设备的使用水平。
6.设备智能维修
又被称为设备自动维修,包括电子系统自动诊断和模块式置换装置,将把远距离设施或机器的传感器数据连续提供给中央工作站。通过这个工作站,维护专家可以得到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的智能支持,以完成决策任务。然后将向远方的现场发布命令,开始维护例行程序,这些程序可能涉及调整报警参数值、启动机器上的试验振动装置、驱动备用系统或子系统。
综上所述,设备维修管理是一门集知识、信息、技术、经验等多因素于一体的学问,同时也是企业再生产实际中必须脚踏实地执行的工作,只有设备维修管理到位,才可设备运行良好,设备使用寿命才可延长,自然也就降低了设备管理成本。
欲了解更多,请点击设备管理系统。
温馨提示:
如果您在设备管理系统选购、实施、维护等方面遇到疑难问题,欢迎联系乾元坤和设备管理系统软件开发技术工程师,他们会给您详细的解答,联系方式:13522956919 13522956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