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百科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135 2295 6919

135 2295 6919

公司主站Website:

www.qykh2009.com

公司主站
电子邮箱

电子邮箱:

qykh2009@163.com

公司地址

公司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天创世缘B2座30整层

Software     软件百科

微信的社会化关系,(乾元坤和科技)大吐槽……

分享到:

类别:网络营销访问量:1843编辑:admin 日期:2024-11-01 20:58:00

    

     乾元坤和科技接到微信官方通知:微信5.1开始内测,其中最关键功能之一是开放100人微信群功能。应该说,微信一直就没有停止过社会化平台的尝试,本次微信群功能升级也是微信社会化尝试的一步。但小编认为腾讯此次在社会化平台的动作显得有些黔驴尽穷,微信群和微社区的混乱逻辑让原本楚汉分明的公共号和个人号也开始模糊不定!这对于未来微信的社会化步骤未必是件好事! 

   从目前发展来看,微信、微信朋友圈、订阅号已经被用户认可,微信群获得部分认可,微社区还有待考验。微信作为天生的通信平台,向着社会化发展是必然趋势。然而,微信具有移动、社会化这两大特性,在这个领域很多东西仍然是未解之谜,包括Facebook在内的所有平台,也都在尝试着。

乾元坤和科技小编下面开始大吐槽:

1、究竟是私密还是公开?

   微信本身可以视为手机通信录,在微信发展初期,微信与手机通信录的打通是非常成功的。微信与QQ的不同就是QQ可以是相对私密的通信工具,微信则是私密的通信工具。最初微信的好处就是微信上基本都是熟悉的人。

   然而,微信群将这种局面打破了!在微信功能设计中,添加微信好友关系是可以设置成需要验证的。但是很奇怪,拉群并不需要验证。微信这个社会化的通信工具,对个人而言是私密还是公开?

2、工作号还是个人号?

   微信不像QQ,一台机器上可以开多个QQ,这样私人号和工作号就可以有效分开。一些用户受到许多微信营销人士的影响,把微信当作微博使用,片面追求粉丝数。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微信无法继续作为私密的通信工具使用,这样做只会把自己变成微信营销客服。

3、即时的还是非即时的?

   据说微信推广的达人,他们的微信号上有数万名好友,一运行微信,低配的手机几乎立马要挂掉。你可以尝试到微信上找一下他们,试一下回应的速度!这样的微信绝非即时通信工具,虽然微信成功地让自己说的话被更多人听见,但是他们自己其实听不见。

4、你愿意加入几个微信群?

   微信群的推出,导致许多微信营销人士盲目圈地,认为圈到的人越多越好。然而即便1个活跃的群也会导致微信信息提示过于频繁,乃至提示毫无意义。同时群聊的骚扰也导致多数人将群聊设置为不提示状态。
上述问题还是其次,如果多考虑手机的功耗、骚扰等因素,大家不如退出别人的群,将用户尽可能拉到自己的群里来。因为在别人的群里你无法选择群友。

5、微社区是效颦还是进步?

   尽管大家一直在说手机上的社会化方式一定不是将BBS直接搬到手机上去,微社区还是搬上来了,开发者是大家熟悉的面孔——Discuz的开发者康盛创想。尽管微社区目前是作为服务号的补充而存在的,可是这个尝试已经体现出微信官方的大平台的心态——微信是一切移动端的基础平台。

   然而,从逻辑上来看,微社区与朋友圈难免有重合的嫌疑。即便在关系范围上存在一定区别,用两套功能承载同一逻辑的功能,是否真的有必要呢?

   微信朋友圈的好处在于话题展现的扁平化——一个帖子不再需要标题、内容的区别,图片也会直接展现,这更加适应手机屏幕。而微社区的形式完全照搬PC端,标题、回复、阅读数等内容仍然折叠起来,非常不适应手机阅读习惯。
所以乾元坤和科技小编不禁疑惑:微社区真的有必要吗?就算需要这个功能,为何不直接复制微信朋友圈?

6、微信就是QQ、微博、BBS的合体吗?

    微信朋友圈基本是复制了facebook的逻辑——日志给熟人看见。此外,微信的所有关键功能几乎都是一种翻版:微信就像手机上的QQ,微信群就像QQ群,公众号/订阅号就像微博(甚至很多人把微信就当作微博,好友就当作粉丝),微社区就是BBS。于是,微信是QQQQ群、微博、BBS以及facebook在移动端的合体了!伟大的腾讯赋予中国互联网伟大的山寨精神,然而走到山寨尽头的时候,创造力也在枯竭之中。

     走在6亿用户的关口,微信应该用乔布斯创造iPhone的方式去重新定义社交工具了!微信不该是一个杂烩般的合体,而应是一个全新的Facebook,甚至超越腾讯自身。(文章来自乾元坤和科技)

或许你还会对相关内容感兴趣:微信,难以承受腾讯之重!    

  北京乾元坤和科技有限公司www.qykh2009.com)(北京网站建设ERP系统,OA办公系统,北京软件开发)网络部精心供稿   转载请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