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坤和MES系统应用

乾元坤和助力中小企业借势转型,搭上智能制造快车

日期:2024-09-11

乾元坤和编辑

当前,不少企业都在探索智能制造的实现路径。但大量中小企业内部存在着自动化程度不够、信息化建设落后等诸多不足。更现实的是,对中小企业而言,如果盈利能力尚可,企业们缺乏动力对现有的模式及设备进行革新。如果企业经营本身就遇到难题,再耗巨资去做智能化升级而回报率不够,更是雪上加霜。

因此,实现工业4.0无法急于求成,只能一步步“打怪升级”。四点零自动化公司(第四届中国(广东)国际“互联网+”博览会展位号:5号馆 5B130)通过推进低成本自动化,帮助企业进行精益改造,再大力推行生产自动化,并用智能化牵引,持续减少和消除各种浪费,从而取得了生产周期、质量和效率的同步改善。这种从基础管理提升做起的精确滴灌方式,对中小企业而言尤其务实和可行。

瞄准行业痛点,推广精益生产

四点零自动化公司成立的年份为2014年,创始团队曾经深耕家电制造20多年。从做家电制造到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制精益生产和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是因为他们既有成功的经验,更看到了众多中小企业的现实困境。

邓孝春介绍,创始团队此前的家电企业在2011年就推行精益生产和自动化,在一条生产线由原来的35人减少为18人的情况下,产量不减反增,人均效率比同行高出20%—30%。

这也吸引了很多中小企业前来取经。但邓孝春他们在调研了珠三角大量生产车间之后发现,实现智能制造要经过精益化、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四个前端环节,可对很多中小企业而言,要跨过这四重门仍任重道远。

“很多企业的车间像大作坊,生产线薄弱环节很多。”邓孝春介绍,以顺德为例,一些大型企业有资本有实力,可以通过自研或是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快速实现智能化升级。但严峻的现实是,大量的中小型企业还处在制造的初级阶段,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薄弱,而且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远高于大型企业。智能化转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难以利用资金杠杆和借助专项扶持的基础上,纯靠企业自身的资本投入几乎难以为继。

“比如现在很多小家电产品的零件都是形状各异的,有的产品里面可能有几十颗螺丝,10多种规格,安装过程难以实现自动化,但无法自动化就更加无法实现智能化。”邓孝春说,智能化升级没有捷径可走,在升级浪潮袭来的时候,中小企业更要回归制造本身,扎实打好精益生产和自动化的基础。

佛山市四点零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为中小企业导入精益生产和低成本自动化,助力企业降本提效。

破题“低成本智造”,助力中小型企业搭上智能制造的快车

高企的库存、反复的搬运、间断分割的生产模式、漫长的交货周期……每每走进生产车间,邓孝春和团队都能一眼发现生产模式低效的症结,但要说服企业实施“精益大作战”并非易事。

邓孝春表示,对中小企业来说,试错成本和风险很高。很多企业投入后才发现设备不成熟、故障频繁,或者设备还不如人工操作灵活方便,结果投入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设备被搁置。因此,邓孝春瞄准了低成本自动化推广,帮企业量身定做满足精益生产的设备,保证企业有明确的投资收益预期,可以在1—3年之间收回投资。

近年来,四点零自动化公司在业内率先摸索出一体二元的业务格局,在硬件方面提供非标设备、自动化检测设备、装配设备配套,以及柔性生产线设计与制造等,在软件方面则提供精益生产培训、咨询辅导,助力中小企业进行流程再造和管理变革。

“我们的自动化设备从几千元到几十万元的都有,它们并不高大上,关键是实用,对提高生产效率有切实的作用。”邓孝春说,他们虽然向企业卖设备,但还会主动帮客户省钱。“有客户打算买一台30万元的自动化设备,我们在评估后发现10万元的设备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就宁可不赚这个钱,让中小企业真正实现低成本自动化。”

事实证明,只要设备系统购买花费不高,当生产效率提高后,投资回报就会很快出现。邓孝春介绍,其中一个客户是中山的小家电制造厂,面临的问题就是订单很多但没办法如期交货。而通过帮助他们导入精益生产和自动化,设计8条柔性生产线,人均效率提升了43%,生产周期从40天减少到21天。在整体投入100多万的情况下,该企业不仅在一年多时间里收回成本,还额外赚了200多万元。

邓孝春说,中小企业的工厂利润大部分都藏在指甲缝里,不抠就会流失,如今他们每年要助力大大小小数百家工厂推进精益生产和自动化,帮它们“抠出利润”,陪它们走向工业4.0,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智能制造。

致力做专业运营商,提供更全面整体解决方案

在本届“互联网+”博览会上,四点零自动化公司将主要展示针对中小企业的低成本自动化设备。邓孝春表示,公司每年都会参展,为的就是向大家传递走向工业4.0需要从基础管理开始提升、不断精益求精的理念,另一方面作为佛山本土企业,也希望助力打响佛山智能制造的品牌。

在邓孝春看来,当前佛山从政府到企业都非常重视智能制造,但大量中小企业由于看不到短期的经济价值,还有自身自动化基础薄弱,难以承受资金、技术和时间的成本要求,对现有的模式及设备进行革新的积极性不高,这使得智能制造在中小型企业中的推进速度并不理想。

许多中小企业实行精益生产后,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对此,邓孝春建议,把中小微企业作为整体进行针对性扶持,尤其在资金补贴申报要求中淡化销售额、经营规模等标准,鼓励它们稳扎稳打实现精益化、自动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才能改变智能化进程中“大型企业唱戏,中小型企业围观”的尴尬局面。

“政府还应该帮助企业将补助应用到点上,帮助企业做大做强。”邓孝春说,比如在技术改造方面,有些是规定企业要用四轴机器人才能申请补贴,但实际上同样的功能可以由一些造价低很多的自动化设备实现,这样还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

对于公司的未来规划,邓孝春表示他们希望做现代化智能工厂的专业运营商。“以后企业把厂房的基建做好,我们来提供生产线的规划设计、设备安装调试,甚至工人招聘和培训的整体解决方案,也有益于企业从起步阶段就导入精益生产和实现自动化。”邓孝春说。


相关文章: